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新知|多巴胺,把“手”伸进了梦里(2)

来源:医学新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对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研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认为该系统在调控人的精神、运动、行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人的睡眠—

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对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研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认为该系统在调控人的精神、运动、行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人的睡眠—觉醒机制以及学习、记忆、认知等意识活动。

在睡眠中,此前科研人员已经发现多巴胺在REM睡眠时释放量比较大,会促进觉醒。但此次研究发现基底外侧杏仁核的多巴胺水平在NREM睡眠向REM睡眠过渡前会呈现出一个瞬时的增加。

在基底外侧杏仁核区域的多巴胺变化,还为一类发作性睡病的睡眠障碍提供了新的见解。

“发作性睡病,也叫嗜睡病,是一种终身疾病,发病高峰在十来岁的年龄,其特征性症状包括持续性白日嗜睡,猝倒,骨骼肌突然瘫痪或麻痹。通常在情绪波动之后发作,例如愤怒、忧虑、大笑、锻炼等。”赵明哲介绍,合成下丘脑泌素(又称食欲素)或其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下丘脑中表达食欲素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均可引起发作性睡病。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给缺乏食欲素而患有嗜睡症的模型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喂食巧克力,发现嗜睡症小鼠基底外侧杏仁核区域多巴胺释放与对照小鼠相比显著增多;并且嗜睡症小鼠进食巧克力之后,BLA脑区的多巴胺水平短暂升高,之后出现猝倒样发作。

他们还发现,在嗜睡症小鼠模型中,多巴胺激增,但在其他被测试的大脑区域中没有。随后,他们刺激正常小鼠基底外侧杏仁核处的多巴胺释放,发现此处的多巴胺短暂增加可引发小鼠猝倒。而当研究者通过人为刺激,引起睡眠中小鼠基底外侧杏仁核多巴胺短暂增加之后,可以让小鼠进入REM睡眠。

“这个研究对睡眠调控基础研究和嗜睡症的研究都有很多启发。”专家表示,当前睡眠调控模型认为,食欲素缺乏导致的嗜睡症患者的睡眠和觉醒都不稳定,存在白天嗜睡,晚上睡眠碎片化的特征。此次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上述模型的普适性。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该研究揭示的多巴胺对REM睡眠的调控作用,也提示大家重新认识多巴胺对睡眠的复杂调控机制。

在睡眠与觉醒之间,探索生命奥秘

当我们谈论睡眠和梦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睡眠的终极功能是什么?虽然至今尚无结论,但答案关乎生存、疾病,甚至人类的未来。

人的大脑需要睡眠——人如果丧失睡眠,就会发生行为改变,并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动物实验中,“睡眠剥夺”的动物,其感觉(光感、听觉、触觉、味觉)会逐渐丧失。当“睡眠剥夺”的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时,动物就会死亡。

在对人类的试验中,志愿者的“睡眠剥夺”时间从1天到11天,其后果既因人而异,又与“睡眠剥夺”的时间长短和志愿者的紧张程度有关系。

在“睡眠剥夺”24个小时以后,志愿者就会出现不良的表现:情绪变化是最早出现的表现,如烦躁、欣快感和抑郁以及对环境缺乏兴趣等,这些情绪变化可以快速交替出现;也有精神运动不稳定的表现,即无法静止站立。“睡眠剥夺”到一定时间后,人的手脚出现刺痛感,对疼痛更加敏感,还会发生各种视觉障碍和精神障碍,如眼睛有烧灼、刺痛感,出现复视、幻觉(“睡眠剥夺”3天后)、思维紊乱(表现为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对最近发生的事情容易忘却等现象。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有5—6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病史的人,会发生心血管疾病、代谢类疾病。SAS在人群中很普遍,发病率约为20%,而在40岁以上男性中,患病率到50%左右,绝经后女性患病率为50%左右。

有些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表现的是类似心脑血管病的症状如胸闷、头晕,有时有“憋得慌”的感觉,总感觉自己得了心脏病或脑血管病,但早期心血管检查又正常,但如果长期得不到诊治,往往最后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

赵明哲认为,睡眠医学这一领域以往关注度过低,实际上这是各类慢性疾病防控的关键一步。

遗憾的是,人们现在仍不清楚睡眠行为的核心作用。即便此次研究的出现让我们对多巴胺另眼相看,但在多位专家看来,睡眠—觉醒机制还受到很多物质的影响,例如褪黑素、血清素、皮质醇等。

在睡眠的未知领域,还有无数的认知蓝海在等待人类远航:例如,目前发现调控NREM的脑区数量较多,且分布相对离散,这些脑区在睡眠调控过程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又如,皮层活动对睡眠调控是否存在自上而下的影响?毫秒尺度的神经元活动如何维持长时程的睡眠或觉醒状态?

“当人们对大脑调控睡眠—觉醒的机制有足够深入的理解之后,或许可以对未来的睡眠控制有所期待。”专家说,到那时,我们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治疗失眠,或者根据自身需要,前移或推迟睡眠时间,还可能在条件允许时预存或补充睡眠。(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

文章来源:《医学新知》 网址: http://www.yxxzzz.cn/zonghexinwen/2022/0505/1694.html



上一篇:「健康新知」核医学检查的安全性
下一篇:开心段子:新交的男朋友是医学院的高材生,高

医学新知投稿 | 医学新知编辑部| 医学新知版面费 | 医学新知论文发表 | 医学新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医学新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